酷哇科技的智能环卫机器人军团。
夏日晨光,带着南国特有的湿热,透过宝安西乡街头榕树层叠的枝叶,洒在水泥路面上。几片被夜雨打湿的棕榈叶,乘着微风打了个旋儿,还未落地,便被一道小巧亮眼,身着“彩虹衣”的身影“衔”走。它像一条鱼游走在居民小巷深处,无论是保安亭的转角、小卖部堆放的纸箱旁,还是停满电动车的逼仄缝隙间,所过之处,落叶、纸屑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消失无踪,这是记者在西乡劳动二村,看到的极具挑战性的一幕。
城中村的“新访客”:保洁员称智能清扫车是“徒弟”
劳动二村,是西乡典型的城中村,街巷交错,人车混杂,对环卫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台灵巧的智能清扫车,正是出自一家名为酷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哇科技”)的“通用AI机器人”企业,这家专注于L4级别自动驾驶和AI机器人领域的新锐高科技公司,已在全球超过30个城市及区域落地开展常态化自动驾驶营运服务。对于酷哇而言,宝安不仅是其2024年新落户的重要基地,更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实验室”。得益于宝安区“场景开放”的政策支撑,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得以在复杂的“考场”中进行验证与迭代。
“城中村的场景就很复杂,”酷哇科技工程师张工坦言,“非结构化的道路、不可预测的人车混行,都要求我们的算法在这里进行大量的‘实战’学习。”记者看到,当清扫车经过水果店,它能自动识别果皮并启动强力模式;而面对早餐店门口的顽固油污,它则将数据上传云端,标记为“需人工介入的重点区域”。
巷子尽头,身穿橙色马甲的保洁员张阿姨正用长柄夹捡拾着绿化带里的烟头。她时不时看一眼正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小车,“以前我一个人打扫这一块,少说得一上午,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好了,‘徒弟’跑一遍,十来分钟就把大面儿收拾干净了,我就清清边边角角、捡捡它‘看不上’的小东西,轻松太多了!”她亲切地称呼小车为“徒弟”,“现阶段最优解是‘人机协同’,”张工介绍道,“就像在主路上,规定要求必须配备安全员随行——人负责处理突发状况和复杂判断;车则专注高效清扫,把重复劳动做到极致。这是1+1>2的组合。”
“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而是‘人机协同’,”张工解释道,“机器人负责80%的标准化清扫,经验丰富的环卫工人则去处理剩下20%最复杂的难题。”当AI驱动的“新访客”驶入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创新的技术与温暖的民生,在这里找到了最默契的牵手方式。
AI环卫的高精尖样本:城市服务新模式下的“新质生产力”
当这些智能设备驶入道路狭窄、人流密集的城中村,考验的是其技术的韧性与适应性,那么在西乡大铲湾这样规划齐整、道路开阔的现代化片区,智慧环卫的应用展现的是其“高精尖”的一面。大铲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其定位远不止于一片产业高地。它更像一个巨大的“未来城市实验室”,而环卫,这个最能体现城市“底色”的领域,成为这场实验的绝佳切口。西乡街道针对大铲湾周边的环卫需求,打造高标准精细化智慧环卫示范区新标杆,在科技与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中,酷哇科技依托“全时、全域、全场景”人工智能环卫体系,为大湾区片区提供从被动清理到主动预防,从人力密集型到数据驱动型,从单一场景到多场景融合智慧环卫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项目累计投入全场景城市服务自动驾驶装备14台,使用于大铲湾、金湾大道、兴业路周边、西乡大道,形成高效协同作业矩阵;8台1吨“独角兽”穿梭于金港大道、辅一路至辅十路、西乡大道、兴业路周边人行道,自动识别红绿灯与精准沿边清扫技术,自主追踪垃圾规划作业路径;4台3吨“麒麟”主力负责辅一路至辅十路、经一路、金湾大道、金港大道、西乡大道、悦和路辅道及非机动车道清扫任务,作业结束后智能规划路径,自动返回垃圾回收点完成倾倒;2台18吨级“浩克”洗扫车则重点攻坚金湾大道、经一路、辅一路至辅十路、新安六路、兴业路机动车道,通过沿边洗扫作业方式,对道路两侧的顽固污渍进行深度清洁,显著提升机动车道环境卫生质量。
这支由“独角兽”“麒麟”“浩克”组成的机器人军团,通过云端平台的统一调度,实现了多车型、多场景的协同作战,高效、精准地完成了对整个片区的深度净化。“它们的作业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张工表示,“通过云端大脑的统一调度,‘浩克’负责主干道深度清洁,‘麒麟’负责非机动车道及辅导清扫,‘独角兽’负责人行道,它们通过云端大脑协同作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现作业效率最大化。”
6月30日上午10点,在大铲湾的金湾大道旁,三台18吨级的“浩克”洗扫车正沿着主干道的边缘缓缓前行,高压水流精准地冲刷着主路的顽固污渍,巨大的滚刷随即将污水和尘土一并卷入车内,路面瞬间恢复了本来的颜色。而在不远处的辅路上,枯叶散落在绿化带、密集的共享单车停放区,一台3吨级的“麒麟”机器人和保洁员组成了清洁搭子,训练有素的保洁员用一个轻巧的吹风筒把树叶精准吹到机器人附近,机器车识别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扫。
市民们也从最初的惊奇,渐渐习惯了这位新“街坊”。“头回见它是去年春节,大年初一它还在路上‘加班’扫地呢,见到我走到它前面还会主动往旁边让道,可把我家老太太稀罕坏了,追着看了半天。”市民王女士笑着说,“现在经常能看见它们,我们这城市越来越现代,不仅新鲜,也挺踏实的。”
智慧街道建设“加速度”:
AI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形态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摆在每一个城市面前的难题。而应用智能环卫机器人开展道路清扫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宝安西乡,酷哇科技在大铲湾的布局,展现了智慧环卫的“集团军”作战能力,在西乡街道办周边的核心区域,另一场弹性化作业的探索也已展开。环卫服务商深圳玉禾田智慧城市运营集团,正联合其旗下的坎德拉智能科技,计划于2025年7月,在该片区引入一款名为“阳光S200”的多功能清扫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引入,将有助于解决传统环卫作业模式中“作业间歇期”的核心痛点:它小巧灵活,续航能力强,能够实现“人休机不休”的高效保洁模式。
酷哇的“军团”,到玉禾田的“哨兵”,不仅仅是西乡街道呈现的“全面覆盖”与“精准补位”相结合的立体化格局,这更像是一个生动的缩影,折射出整个宝安区,乃至深圳,如何以机器人技术为支点,撬动一场改变城市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形态的治理升级,为智慧城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传统的城市管理思维,往往是“问题导向型”的,即哪里脏了扫哪里,是一种被动地应对。而西乡街道智慧环卫体系的构建,则开启了“数据驱动型”的主动治理模式。基于数据,系统可以智能地调度清扫资源,甚至可以预测性地在垃圾产生前,就增派机器人进行巡航保洁。这就实现了从“被动清理”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同时,这也代表着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向“人机协同、技术主导型”。这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将人力从繁重、单调、高风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与机器的“价值共创”。
一个瞄准国际化的城区,其基石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更在于与之相称的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效能。当智能化的“彩虹衣”与环卫工的“橙马甲”在西乡的街头巷尾和谐共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关乎效率与洁净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深圳,在用最前沿的技术工具与制度创新,回应着民生期盼,对城市环境的精细化追求,更是营商环境和城市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增强创业者信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硬核支撑。
声音
“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而是‘人机协同’。机器人负责80%的标准化清扫,经验丰富的环卫工人则去处理剩下20%最复杂的难题。”
——酷哇科技工程师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