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Develppment
互联网开发& 推广服务提供商

我们擅长商业策略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

欢迎浏览我们的案例。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特斯拉9成零部件实现国产,只是实现3000亿目标的第一步

发布时间:2021-05-24 09:01:53来源:上观新闻


 

  几年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是什么?近日一场集中签约过后,答案似乎正浮出水面。

  5月21日,上汽、延锋、麦格纳、李斯特等18家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地临港新片区,涵盖汽车整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内饰、车身、新材料、氢燃料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160亿元。

  签约仪式间歇,临港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自信地向记者表示,到2025年,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冲刺3000亿元,成为创新集聚、功能齐全、业态完备的国际化汽车城。“用未来5年时间,走完其他汽车城20年走完的路。”

  这份自信底气何来?临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上汽、特斯拉两家整车厂。作为整条产业链的终端,整车厂无疑是汽车产业的龙头。甚至无需政策引导或招商倾斜,它们能天然地吸引上游企业集聚。

  
 

  特斯拉临港工厂。 孟雨涵 摄

  譬如此次签约的白特荣新能源科技公司,其为上汽、特斯拉提供电池包安全件等关键零部件。白特荣副总裁王三保说,公司早就急切盼望能来临港建厂,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急切”能从白特荣的投资计划中看出——一年半内,一期项目就要实现量产,达到近4亿元的年产值;5年内,临港工厂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

  反过来说,临港新片区也在不断争取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形成集聚效应。

  一来,这能反哺整车厂,形成良性循环。如此,现存的整车厂将更看重临港;甚至可能引来其他车企的兴趣,未必不能创造整车厂的“增量”。

  根据特斯拉方面最新披露,上海工厂造车已实现超90%零部件国产化。无疑,特斯拉凭借这一优势,能大幅降低成本,同时稳步提升产能。或许是因为对本地产业集群的信心,特斯拉还将在临港建设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所有高附加值的流程都将落于临港。

  上汽亦不断扩张在临港的业务:纯电动乘用车R标已在临港规模化下线,上汽与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上汽智己将于年底在临港下线,2022年更要逐步投产7款新车型。

  
 

  智己汽车首款纯电动轿车智己L7。 赖鑫琳 摄

  二来,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车辆智能化、能源清洁化等趋势显现,产业链中上游也逐步出现高附加值的环节。着力发展这类企业,不仅能显著提升地区产业能级、促进跨产业融合发展,更能打通一些受制于人或全球范围尚在竞争的关键环节,抢夺高地。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领域。现代汽车整车共有约1500个芯片,从控制雨刮器的相对简单的芯片,到控制汽车自动驾驶的高端主控芯片——离开它们,汽车就很难正常使用。

  集成电路产业本就属于高附加值产业,且与几乎所有高新技术产业息息相关。而在当下全球“缺芯”的背景下,加速引进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环节的企业,在稳定供应链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正逐步取代传统汽车的地位,整个汽车产业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期,无数新势力冒头,试图先人一步抢占市场。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巨大的窗口期。一些成立短短几年的车企,如蔚来、特斯拉,市值已然赶上甚至超越通用、宝马等传统巨头。对于临港新片区而言,抓住这个窗口,就有机会实现“5年时间完成20年发展”的豪言。

  除了加快引进“电车”生产线,临港新片区能发力的赛道还有两条。这两条赛道,都是世界各国纷纷投身研究,但都还没研究出什么所以然的领域。而临港一旦有所突破,则能稳稳站上产业高地,掌握市场话语权。

  
 

  特斯拉工厂内部生产线。 孟雨涵 摄

  赛道之一是氢能汽车。它具有高效、环保等优势,但在制储技术、成本与相关基建等方面都尚存问题亟待解决。

  临港早有布局。去年7月,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临港挂牌,以氢能源为主要产业定位。半年多来,示范区已引进多家氢能产业企业。临港也正加快基建脚步,首座加氢站即将建成,3年内将建设3座加氢站。

  不过,氢能乘用车的前景尚不明朗,商用车规模化铺开的可能性更大。临港拥有大量货运、客运应用场景,优势明显。集中力量先向商用车方向发力,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赛道之二,则是自动驾驶。这方面,临港新片区拥有不错的基础。临港引进了以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图森未来为代表的一众自动驾驶企业,拥有测试场景丰富的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洋山港、东海大桥、滴水湖环湖路等诸多开放道路也已开放测试。

  
 

  图森未来的自动驾驶卡车正在洋山港内道路测试。 图森未来供图

  如何再进一步?横向可以拓展测试道路范围,纵向则应探索制度创新突破,实现真正的“无人”测试,乃至允许商业化试运作。在签约仪式后的研讨会上,图森未来总经理薛健聪就提出,若能实现以临港为中心的跨长三角开放道路测试,企业将得以在更灵活的应用场景中收集更全面的数据;无人测试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前的“必经之路”。

  有专家认为,打造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高地,应先着手制定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商业运营相关的制度规则,包括安全标准、准入与豁免、保险与责任、数据保护等。临港新片区被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则需要肩负起自动驾驶领域政策“无人区”“深水区”的探索责任。

最新资讯
© 2018 河北码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冀ICP备18021892号-1   
© 2018 河北码上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