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Develppment
互联网开发& 推广服务提供商

我们擅长商业策略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

欢迎浏览我们的案例。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抢跑Uber上市,网约车老二Lyft有三大难题待解

发布时间:2019-02-27 18:20:57来源:钛媒体

  美国第二大网约车平台 Lyft 准备上市了。

  2 月 25 日,据彭博社报道,如果按照预期于本周提交 IPO 申请,那么美国网约车平台 Lyft 有可能成为今年一系列即将上市的独角兽公司中的第一家。

  Lyft 的竞争对手 Uber 去年 12 月 5 日秘密提交 IPO 申请,准备在今年一季度上市,迄今为止,Uber 已经获得 200 亿美元的融资,去年 10 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对 Uber 的估值预期高达 1200 亿美元。

  虽然 Lyft 的估值远不及 Uber,但能够抢先在 Uber 之前上市,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美国网约车格局

  Lyft 成立于 2012 年,由于成立时间比 Uber 晚了三年,因此一开始就成了 Uber 的跟随者。

  2015 年,Uber 进军中国后,滴滴为遏制 Uber 投资了其在美国本土的竞争对手 Lyft1.5 亿美金,并达成战略合作。Lyft 的扩张和融资速度非常迅猛,尤其是 2017 年,Uber 接连出现性丑闻、离职潮等问题给了其可乘之机,Lyft 趁机加速招募司机,将服务城市从 160 座扩展到了约 350 座,抢占 Uber 市场份额,Uber 的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90% 下跌到 70% 不到,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10 月,Uber 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 69%,Lyft 为 28%。

  吴军在《浪潮之巅》中曾提出 70-20-10 的信息产业规律:当某个商业领域发展成熟后,在市场中最多容纳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老大是这个领域的主导者,通常会占据 60%~70% 左右的市场,并且制定了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自己的 20%~30% 左右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例如 3B 大战),但总体上还是处于竞争劣势。剩下的小商家数量虽然多,但是却只能占到 10% 甚至更少的市场。

  现在看来,美国网约车市场已经形成 70-20-10 的市场格局。不过,虽然 Lyft 扮演了 Uber 最大挑战者的角色,后者老大地位依然难以撼动。根据此前 Uber 发布的 2018 年财务业绩数据显示,公司 2018 年全年营收为 1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3%;调整后的亏损从 2017 年的 22 亿美元下降到 2018 年的 18 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 15%。相比之下,据国外媒体报道,Lyft2018 年上半年营收为 9.09 亿美元,与 Uber 相差了一个数量级,即便 Lyft 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但与 Uber 的差距依旧明显。

  正是因为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抢跑 Uber 上市对 Lyft 意义更大,这有助于其获取更多融资,这也是 IPO 的核心目的。

  为何估值 250 亿美元?

  2018 年 6 月,Lyft 宣布获得 6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151 亿美元,相比 2017 年估值翻倍。而据消息人士称,此次 Lyft IPO 的目标估值是 200 亿到 250 亿美元,虽然没有翻倍,但也有 50% 左右的增长。

  Uber 此前传出的 IPO 消息中,估值高达 1200 亿美元。不过,Uber 在全球各地的网约车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便退出了东南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获得了这些地区垄断者的不少股份,比如 Uber 出售给滴滴所有的中国业务,换取到滴滴 20% 的股份,按照后者 500 亿美元保守估值来看,这部分价值都超过 100 亿美元。

  Lyft 核心业务基本都在美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低于 Uber,250 亿美元估值从何而来?

  最直接的原因是基于上一轮投资后的估值增长,Lyft 上一轮投资后估值为 151 亿美元,业绩一直在高速增长。2018 年 5 月 15 日,据 CNBC 报道,Lyft 首次披露了其在美国网约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 35%,增速十分可观。Lyft2018 年三季度收入达到 5.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Uber 同季度营收只增长了 38%,四季度营收 30 亿美元同比增长更是降低到 25%,可以看到 Lyft 与 Uber 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营收增长超过 88%,市场份额从 22% 增加到 35%,Lyft 估值增长 50% 不算夸张。

  同时,Lyft 不满足于仅仅在美国市场进行竞争。2017 年 12 月 13 日,Lyft 宣布在加拿大展开出行服务,这是 Lyft 的海外首站,当时,Uber 退出了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原因是由于其监管条例过于严苛。

  积极探索其他出行业务给了 Lyft 更大的想象空间。2018 年 7 月 Lyft 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共享单车公司之一 Motivate,后者在美国多个主要城市上线了共享单车服务,包括旧金山湾区、纽约等地,Lyft 还推出了电动滑板车业务。此外,Lyft 很早就开始布局无人驾驶业务,先后与谷歌 Waymo、福特等制造商合作。2018 年 3 月,Lyft 宣布在美国测试自主设计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10 月,Lyft 宣布收购一家英国创业公司 Blue Vision Labs,将利用 Blue Vision Labs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积累来推动其自动驾驶业务的发展。

  虽然 Uber 以 2.5 亿美元收购了共享单车平台 Jump,参与了共享滑板车 Lime 的C轮融资,但它显得有些不务正业,已在围绕出行场景延伸去做外卖等业务。相对而言,Lyft 更专注于出行本身,但不止步于网约车,Lyft 联合创始人 Zimmer 也曾表示 Lyft 的目标是通过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工具改善人们的生活,出行市场以及背后的交通产业本身规模庞大,是 Lyft 的增量空间。

  聚焦出行业务本身,让 Lyft 有更好的财务表现,不只是营收增速超过 Uber,2018 年三季度 Lfyt 亏损 2.54 亿美元,比 Uber 亏损得更少,三季度 Uber 亏损 10.7 亿美元,较二季度扩大 20%;调整后净亏损 9.39 亿美元,较二季度的 6.8 亿美元扩大 38%,这样看,Lyft 有望比 Uber 更早实现盈利。

  Lyft 的困境在哪?

  Lyft、Uber 一前一后上市,由于两家有着竞争关系,华尔街投资者如果选择 Lyft,就不能或者只能更少投资 Uber。正是因为此,Lyft 抢跑 Uber 上市成为网约车第一股,意义重大。不过,面对 Uber 的规模优势,现在 Lyft 依然处在下风,罗超认为 Lyft 就算上市,如下问题也难以避免:

  1、监管政策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出行市场高度依赖监管。对于网约车来说,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当地的政策法规,先不说海外市场复杂的监管环境,即便是在 Lyft 高速增长的美国市场,也遇到过政策监管的问题。2018 年 12 月,纽约通过一系列新法规,迫使 Lyft 等打车平台向司机支付至少 15 美元/小时的最低薪酬,迫于压力,Lyft 只能同意向纽约司机支付 17.22 美元/小时的薪酬。

  类似的监管不确定性还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有不同。

  2、全球化扩张很难、本土竞争却会加剧。

  现在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人口大国的网约车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定,并不存在还未开发的市场。东南亚市场由 Grab 主导,中国市场由滴滴主导,它们背后的大股东都有日本软银。软银高管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Uber 未来应该重点关注北美、欧洲等市场,更加注重盈利,这对 Lyft 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 Uber 将精力重新聚焦到北美,等于是将矛头对准 Lyft,两者争夺本土市场的竞争会更惨烈,这将进一步增加成本压力,延长盈利时间点。

  3、网约车平台模式要面对持续的亏损。

  2019 年春节后,滴滴采取了系列措施节省成本,核心原因在于滴滴一直都在巨额亏损。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滴滴 2018 年亏损 109 亿,其中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 113 亿元,2018 年 9 月程维发布的公开信也显示,2018 年上半年滴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 40 亿人民币,其中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超过 117 亿人民币。

  亏损不是滴滴的问题,而是网约车平台模式的问题:当竞争没有彻底结束,平台就要不断补贴司机和用户,如果不补贴司机和用户就会流失。Lyft 在美国的竞争尚未结束,作为老二要争夺 Uber 的份额,也有更强的补贴动机,这是一笔很大的资金消耗。

  Lyft 正在发展的自动驾驶业务更是一个烧钱的游戏,2018 年 9 月,Lyft 称已在拉斯维加斯提供了超过 5000 次自动驾驶的叫车服务。不过自动驾驶要真正实现商业化,依旧遥遥无期,这个行业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正向现金流。

  2018 年上半年,Lyft 净亏损超过了 3.7 亿美元,三季度亏损额从去年的 1.95 亿美元扩大至 2.54 亿美元。对于 Lyft 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扩张到更多市场和更多业务,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缩减成本,实现正向的现金流,这两者本身就很矛盾,正是因为此,Lyft 才急于上市补充弹药。
  (邯郸网站建设

最新资讯
© 2018 河北码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冀ICP备18021892号-1   
© 2018 河北码上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